2018-10-08 17:15 回答问题
近期跟算法同学沟通这个事,其中有一点事实抛出来,供后续大家讨论: 预估的基础是历史的数据,相对预算而言,流量在历史数据里有个相对稳定的波动,而预算受人为干预比较多。人为干预活动预算的点:比如优化师每天关停、调整活动配置项等等。导致历史的预算数据无法作为模型训练的基础。因此,预算预估难度很大。
2018-09-29 14:36 发起提问
2018-09-29 14:22 回答问题
张炜东 提供一些媒体估算底价的方案: 部分媒体对广告内容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通过私有竞价、内部消耗就用完流量了。这部分广告位如果放出来进行公开竞价,就是用其他已经有的模式可以得到的单价作为底价的,一般单价很高。媒体方也明白价格是筛选质量的方式之一,除非你愿意出高价竞得,否则媒体方也不会care。 另一部分媒体,是通过底价来过滤竞价response,从而减轻比价消耗。从历史数据可以得出该广告位的竞得价,该竞得价作为底价可以消耗掉绝大部分的流量,也从而确定一个底价。
2018-09-14 08:56 回答问题
举些栗子:对于年龄,有些媒体本身注册时实名认证可以带有非常精确的年龄信息,比如阿里系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的,运营商系通过号码卡实名认证的;有的媒体通过本身社交关系可以通过模型非常精确得出年龄区间,比如腾讯系通过QQ,微信社交计算年龄(地铁到待续)
2018-09-07 12:09 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也很关注,但这方面的见解还是不够,做个抛砖引玉。 效果类有明确的转化目标,那么广告主挑选流量可以紧抓转化目标,甚至执行广告投放任务的优化师只需要交付KPI指标即可(比如,把应用下载量提高,cpd做好了,至于应用的一个月留存用户有多少根本不care)。可以短期衡量的,有很多及时反馈数据,可以采用很多模式进行程序化自动优化投放,比如OCPC等。 但是品牌类广告,广告转化目标相对而言更加长远,因此广告主前期在Dsp投放核心在于流量筛选,筛选出长期转化高的流量,因此更多的采用PDB形式挑选优质流量。当
2018-09-06 14:59 回答问题
行业内各个链条会朝向成本最低化走。楼主讲到其中很关键的一点,也就是媒体方能走完的那个链条。那么乙方的链条优势在哪里?我认为组合营销,跨多个媒体的营销,是乙方相对于甲方有的优势。
2018-09-04 18:32 发起提问
2018-08-14 09:47 发起提问
2018-08-14 09:26 回答问题
我认为这里可以从dsp的主要流量来源进行分类讨论。一:dsp是大媒体自有,主要流量来自自有媒体。二:dsp的流量大量来自外部媒体。 这里我对一举个例子dsp D用来抛砖引玉。 D开始对接的是内部媒体,(后续补充)
2018-08-14 09:21 回答问题
我对某一运营商Z有所了解。实际上从运营商的收入规模讲,目前Z并不在意数据在广告的变现(DMP输出)。从Z的某一广告平台看,运营商的DMP优势:一是可以精确到手机号码标识人群,这样对于很多以手机号码为用户账号体系的广告主(BAT等)来讲,双方的人群匹配度可以非常精准。二是运营商积累了大量的话费、流量数据、位置(比如漫游)等基础数据,甚至连底层的网络通信(比如用户从百度到阿里经过了Z的宽带服务)数据都有,那么对于数据积累是非常占据优势的。但是从这部分数据市场化来讲,由于价值非常大,Z对用户隐私保护力度也是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