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我和朋友早上刚在微信讨论完colorkey的唇釉,下午的时候我朋友上淘宝时发现已经被推送了该唇釉的信息,而我是在小红书平台被推送了相关的试色笔记。除此之外我也多次在朋友圈中收到完美日记的广告。
现象2:某天下午在淘宝搜索了咖啡,晚上我在微信的朋友圈就收到了这样的广告推送
思考:信息流广告的“盛世”
现在从各种app进去都会首发推送广告,按类规格样式排布内容的就是信息流广告,比如微博首页就是信息流,刷知乎首页看到的动态也是信息流,bilibili首页也会有信息流。区别于一般的传统广告(banner,开屏),如果我们不注意在它们周围出现的“广告”字样,可能我们都不会发现这是一条广告,就像朋友圈里那些广告,不注意看还以为是我们的圈中好友发的。
信息流广告和传统广告的关键区别,传统广告一般是客户向APP或者网站等平台定时间承包广告位,只管投放,效果难以掌控。 而信息流广告是由大数据支撑着信息流广告的投放,它是从买广告位变成了买用户,当所有人使用互联网留下痕迹,暴露个人喜好,再通过大数据聚合,算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给合适的人展示合适的广告创意,实现最终的精准投放。
所以在与传统的广告对比,也可以看出信息流广告的优势:
1.对广告主来说,把广告内容按照相似的形式和常规信息混排在一起,流水式推送给用户,这种投其所好的形式,同时根据平台的特性可以自发产生二次传播(比如微博的转发,朋友圈的点赞),这就决定了它是容易被用户所接受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2.对于用户而言,在主动推送的信息流中,用户会自动接收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用户接受程度,提高广告转化率,同时不在用户操作和阅读的时候强插广告,减少用户的厌烦情绪,像我们之前在看视频前需要看一段广告时总是会吐槽这广告浪费时间,这种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推送的广告,反而让用户的抵触心理没那么强。
3.用户个性化匹配。各大平台结合用户一切行为数据,之后根据分析结果像用户展示高匹配度的信息流广告。而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更像是单纯的出售广告位,例如banner,而信息流广告虽然也占用位置,但广告服务以用户为核心。
4.由于信息流广告的特性,广告效果越好,内容性就要越强,广告主创作空间也随之增大,所以给投放优化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因此这要求投放者必须不断优化广告,真正让广告及内容变为现实,从而促进行业的整体升级。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这朋友圈的广告的投放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精准
就比如这个朴朴超市的广告,因为我个人是不怎么逛超市的,也没有和朋友聊过关于超市的事,当这条广告投放到我这里时其实就是一次无效曝光,并且我怀疑这个广告主属于广撒网的类型,因为在抖音平台也有很多关于朴朴超市的广告,像我这样本就完全不敢兴趣的人就对这个app更无好感。
还有就是这个分期乐广告,我个人认为大数据对于我的定位就是大学生的身份,而数据显示现在是用花呗的人群中有一半都是大学生,于是这个app便不断推送,这种偏诱导性的广告推送,对于我而言是完全不精准的,它仅仅依靠某一个标签来推送,我认为也是无效曝光。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信息流广告的缺点:
1、投放人群存在一定误差。信息流广告在人群投放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例如我这个用户就是大学生,系统就依据大数据背景广撒网的推送类似于分期乐这种app。
2、无法挖掘到用户的真实消费水平。用户具有某种行为不一定代表具有某种消费能力。比如我之前也有在朋友圈收到瑞士天梭表的广告,但我的实际消费水平是小几百的卡西欧。信息流平台给我推荐瑞士天梭表,是基于我那段时间经常在淘宝看手表行为,但它却无法挖掘到我的真实消费水平。并且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不止我一个人,我周围的男生也被会被推荐宝马奥迪这样的豪车广告,所以这也是互联网广告的一大漏洞。
反思:
大数据已经渗透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在大数据下不过就是一行数字一串代码,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便捷的同时我们的个人隐私也受到了挑战,各种隐私泄漏的事也是层出不穷。虽然我们都知道程序化广告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精准定位,各类手机app也是打着人性化的服务让我们自己“选择”是否提供访问我们手机信息的权限,但其实我们如果拒绝提供也就无法正常使用这个app里的功能,我曾经以为,选择商品的权利在用户手里;用户可以看到商品的透明信息,详细的了解商品…被挑选的不是商品,而是用户。
其实大家对于某些隐私,喜好的暴露并不介意,只是我们都不喜欢隐私被滥用。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大量用户资源,但越来越多营销号的滥用数据也在加大数据挖掘与识别的难度,就像抖音在被很多人认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吐槽这个软件,它的广告泛滥并且质量层次不齐,并且碎片化视频刷走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价值回报,一些恶俗的广告也让人不适,不仅是抖音,各类平台都要严格把控资质审核,针对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优化,实时更新,并且不要过度侵占用户空间,不然就与用户反其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