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大数据环境中的互联网广告

将你互联网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有趣的广告现象,

结合《程序化广告》书籍阅读和课程讲解之后的思考,

用文字、图形将它们记录下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98 个回答

张熠 - 暨大2018级广告内招班学生

互联网广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任何出现在互联网网站、APP等媒介中的各类形式的广告都可以被称为互联网广告,对于其概念不再过多阐述,我想谈的是已占据互联网广告的绝大部分的程序化广告以下我从精准程度、竞价模式和用户体验三个角度结合生活中的程序化广告现象阐释 

首先关于精准程度,程序化广告一直被认为是精准定位人群的典范,拿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弹窗广告和朋友圈广告来举例。

弹窗广告一直为人所诟病,在于它不合时宜的出现和坚持不懈地推送与大多数人并无关系的广告内容,是传统广告模式的典例。

以下是我在浏览网页时出现的弹窗广告:attachments-2020-11-F9ge5irS5fb52900d8d13.png

attachments-2020-11-nXd1xgRj5fb5290beb3af.pngattachments-2020-11-dnQ2C3wo5fb52918625fa.pngattachments-2020-11-e7GGSK415fb529244b621.png

 

传统广告模式下,广告讲究“广而告之”,要求尽可能广的投放范围,优质的投放渠道和用钱砸出来的投放量,但不考虑投放的精准度,正如约翰沃纳梅克所说的:“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都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哪一半是无用的。”

相反程序化广告在精准度上好的多,它的精准度来源于按照人群属性而不是广告位来售卖,将定向的维度细化到性别、年龄、地域、兴趣、行为等十几种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向其投放个性化广告。

以几条我的朋友圈广告为例。

第一条为完美日记广告:

 

attachments-2020-11-PQUGLGaE5fb52947d6b33.jpg

完美日记的广告是在我的朋友圈出现次数最高的广告,之所以会有下面的评论是因为它也出现在和我同样有着“女性,年轻”标签的用户的朋友圈内。完美日记的投放方式在于广而多,凡是符合目标人群画像的用户,无论其是否搜索过或是否使用过完美日记的产品,都会成为其广告投放的对象。

 

第二条为饿了么广告:

 

attachments-2020-11-FS2IdT3U5fb5298ae4b42.jpg

拿它来举例是因为它出现在朋友圈的时间段,为傍晚17点左右。饿了么为外卖平台,其投放广告的时间段的选择更加重要也更为容易,相比于完美日记,饿了么的投放方式更节省费用也更有效。

但并不是每一条广告都精准,例如婚纱照广告和汽车广告。

 

attachments-2020-11-EvRdqU0a5fb52977d4432.jpgattachments-2020-11-IKYNBCi85fb52968e8c6e.jpg

 

出现婚纱照广告也许是因为他们将投放的用户定位为20-30岁的女性群体,但汽车广告的精准度有较大偏差。

为何会不准?我认为原因在于用户画像的不细致、对于用户偏好推断的滞后性和时间差把控不好。用户画像越细致,细分种类越多,对于用户偏好的推断就会越准确;而这种推断往往基于用户已经有浏览记录或购买行为之后,尤其是购买之后,消费者短时间内已经不需要这种产品,仍然推送同类产品大多属于无效广告,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投放应该掌握好时间差,以购买记录为初始时间,以产品的消耗速度推算消费者下一次需要产品的时间段,以此为周期进行广告投放。 

第二关于竞价模式,程序化广告采用实时竞价(RTB)模式。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为媒体直采,即和媒体人工排期购买,主要是按天(CPD)或按时来购买(CPT),核心广告位一天的价格可能就达到十万到几十万不等;少量按照每千次曝光(CPM)来售卖的排期广告,一般也需要最低5万人民币的起投金额。这样高额的广告花费,往往只有头部的品牌广告主才愿意接受;而头部流量还会以合约广告的形式来投放,为争取优质的广告位,价值不菲。但RTB模式改善了这种问题,它提供多种效果广告的售卖模式,如按每次点击计费(CPC)、按每次效果计费(CPA)、按优化后每千次曝光计费(OCPM)和按优化后每次效果计费(OCPA)等,大大提高广告投放精准度,价格也更优惠,所以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

但优质的广告位大多还是掌控在媒体手中,会最优先地给到按媒体直采模式来购买以及按保价保量(PDB)模式来购买的广告主,其次给到以优选购买模式(PD)来购买的广告主,如果都没有人来买,最后才轮到实时竞价模式(RTB)来售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朋友圈或者在网页上看到的大多数是知名度较低的中小企业的广告,头部品牌仍然会选择媒体直采或者合约广告的形式。 

第三关于用户体验,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在合适的时间看到需要的广告,但这个时间点却很难把握,例如完美日记的广告因为出现频次过高引发消费者反感,但饿了么反而在晚饭前推送广告,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再比如,用户在认真工作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商业广告,反而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引起用户的负面情绪,但如果在回家休息时接收到娱乐广告或服装广告,则有可能会关注广告,引发购买行为。不合时宜的广告会降低消费者用户体验,对于广告主和受众来说,都是低效的。所以程序化广告的投放需要预判用户有效的在线时间区间,并根据用户的偏好内容来投放。

总之,程序化广告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告投放精准度,提高广告主的交易效率,充分实现流量变现。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细化消费者标签,用更精准的洞察选择投放的用户;二是尽可能争取优质的广告位,拓宽广告投放渠道,综合运用媒体直采和RTB模式进行广告投放;三是把握投放的频次和时间段,投放不一定越多越好,过多的投放会引发消费者反感,为无效投放,通过算法推测合适的投放时间段,既节省广告费,又更加高效。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周益阳 - 暨南大学2018级广告学专业本科生

早上起床打开微博,发现自己关注的艺人被爆出来负面新闻冲上了热搜,我点进去浏览、发言、讨论。上午课间,我和我的同学们讨论这件事,疯狂吐槽这个艺人。晚上当我想要买点东西,打开淘宝第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艺人代言的相关产品。基于最近“被推送”的真实经历和体验,结合《程序化广告》一书的相关知识,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隐私保护问题

因为在我的手机上微博和淘宝这两个APP之间存在相互授权的关系,加上淘宝被授权使用了我的手机麦克风,从我的浏览活动和日常谈话中,识别到了相关的内容,从而我“被推送”了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隐私被侵犯,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虽然“被推送”的内容是精准的,但是我依旧对广告产生了抵触、反感的情绪,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广告效果。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的高效性对精准广告投放中的隐私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用户个人隐私保护与广告投放的数据利用之间保持平衡是互联网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护用户隐私的有效方式

除了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的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推进之外,我觉得还需要关注“信息二次利用”的规范。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收集的时候收集者并没有想过用作其他用途,经过数据的整合与挖掘产生了其他的用途,这便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二次利用。数据的二次利用将一些不起眼的 信息汇集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信息主体毫不知情,且这些不起眼的信息单个存在并不会侵犯信息主体的隐私,只有这些信息被完整地排列出来,有目的地予以利用时才构成对隐私的侵害大数据因其超强的信息收集、整合和挖掘、预测能力使数据的二次利用变得可行,对隐私构成了巨大威胁。这种对隐私的侵害一开始并无知觉,但是一旦对侵害有了感觉,后果很有可能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面对数据的二次利用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形,现行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制基本还是处于空白状态。

二、精准推送存在上升空间

程序化广告是以人为人的精准广告定向,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那么精准的广告,比如上文中我是在浏览这位艺人相关的负面新闻,在和朋友的对话中,也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该明星的讨厌和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再给我推送相关的广告,并不会提升品牌在我心中的形象,更不会促成购买、转化。相比较于基础的信息抓取、点击数据的采集,我觉得也应该适当采用引入语义分析、情景分析的成分,判断情景和情感色彩,实在更加精准的推送。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马岚 - 暨南大学2019级广告学专业学生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互联网广告是指通过网站、网页、互联网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媒介,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我常用的手机APP中的信息流广告。

1.      朋友圈信息流广告

attachments-2020-11-mOtefhRB5fb65e83386a5.png这是我这两天在朋友圈刷到的两条图文广告,这两条广告都是基于LBS进行推送的,但对于我本人来说,在投放的精准度上存在明显的差距。我推测麦当劳的广告可能是通过基础定向(地处广州)+行为定向(近期通过小程序在麦当劳有过消费)进行投放;越秀地产的广告可能仅仅是通过地域标签进行定向投放,没有考虑的我年龄、职业等信息,而这很明显是一次无效的曝光。

 

2.      知乎信息流广告

attachments-2020-11-Ag9ZpxOI5fb65e940cb80.png

这是我今天在知乎APP的问题页上刷到的两条广告,一条图文广告,一条视频广告。仅从这两条广告来看,我认为它们的投放是比较粗糙的,因为我不符合它们的用户标签(找工作/结婚买房),在创意包的制作上,这两条广告虽然都使用了常见的知乎问答体,但在视觉的呈现上比较简单粗暴,容易让人产生廉价感,而知乎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为追求品质的知识型中产,他们对广告的视觉效果很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

 

3.b站信息流广告

attachments-2020-11-TvgrYrQz5fb65ea5b3692.png这是我在哔哩哔哩APP首页截取的五条信息流小图广告。我认为其中有些广告的投放是值得一提的,就拿章鱼君的广告来说,它的标题就很抓人眼球,新垣结衣和石原里美主演的日剧在b站都有很高的播放量,也都在我的追剧列表中,可能以此作为行为定向标签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视觉呈现上也融入了B站生态,不会产生违和感,同时, 根据B站用户画像(Z世代,一二线城市,学生群体),时尚穿搭类公众号很适合在b站投放广告。同样是BOSS直聘,它在b站所投放的广告要比在知乎的更融入社群环境,以“加入B站”为噱头是很有可能吸引到对B站忠诚度较高的用户的(比如我),而我的确也在BAPP上查找过招聘信息。相比之下,一汽丰田和化学网课的投放就不那么精准了,而且我认为丰田的广告也不适合在B站投放,B站用户以学生群体为主,他们大多数没有购买汽车的能力。

 

 

我认为信息流广告的投放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平台,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用户群体特征,如朋友圈更适合投放品牌广告,知乎适合投放社交类app和知识付费推广,B站适合投放游戏、美妆、教育行业的广告;其次是精准定向,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除了要寻找提高精准度与保护用户隐私的平衡点,如何利用现有数据、挖掘其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此外,信息流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影响页面的布局,对用户的干扰小,这也限制了它的投放效果,创意包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广告效果。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9广告刘宇情 - 学生

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每个人收到的广告都是其个人标签与算法为他量身定制的,每个用户的个人息得到高效的利用。程序化广告从一方面来说是一种双赢,消费者不需要接受其他与自身需求无关的无用的广告信息,广告的投入产出比提高、效率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制化的广告极大的冲击了人们的安全区,相当一部分的人群无法接受自己的自由选择被影响于算法之下,从而对这种形式的广告形成抵触心理。在B站和知乎上可以很轻易的找到关闭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教程,评论区中也不乏愤慨之声。并且现在的程序化广告的投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签不准,过度推荐等,影响着用户的体验感。

attachments-2020-11-h7Ml3sSu5fb6641a44693.jpg

下面我将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阐述。

以下是我微信的朋友圈的广告截图,在我更换了5G手机的第二个星期收到了它,里面的信息与我高度吻合——我使用中国移动且在广州上学。作为用户,最初我看到这种知晓我个人隐私的广告尚有些恐惧和气愤,如今只剩麻木,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广告。

attachments-2020-11-2zqrCNvN5fb66428ca59a.jpg

当我在微信聊天窗口跟别人提起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北理工)”这门慕课,第二天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就变为Python训练营公众号。

attachments-2020-11-tTVpOyxW5fb66434b035a.jpg

当我和朋友交流起哪一款手绘板比较好用,不久,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便出现手绘课程。


不过微信的广告推荐并不总是贴合我自身情况的。如图,微信经常向我推荐奢饰品品牌的广告,但显然它太看得起我了,我并不具有购买这些商品的能力。并且其常常存在重复推荐的问题,在我已经购买完产品后根据我的之前的购买行为推荐我已经不需要的产品。

attachments-2020-11-HSHYm1qG5fb66443181d5.jpgattachments-2020-11-qbwEdwxX5fb6644abb85a.jpg

虽然还存在着各种有关技术、伦理等的问题,计算广告这一概念自2008年被正式提出后,在短短10年间便得到了较为成功的运用与发展。它同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入到每个用户的生活体验中,较大的冲击了传统的广告理论与模式,开启了以数据与算法为基础的新时代时代。段淳林的《计算广告的发展对广告学的冲击与挑战》一文中提到了计算广告对广告人才的新要求,我深以为然。广告早已不再是“偏文科”的专业,大数据、算法、编程等相关知识也需要得到重视,传统的人才素质要求已暴露出局限性。程序化广告更高程度的实现了广告效果的量化,使得之前经验性、文字性的表述变为了有数据和新兴科技支撑的系统理论,是未来广告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计算广告研究述评:学术史,学术面向及反思》张驰;《计算广告的发展对广告学的冲击与挑战》 段淳林)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陈民卓 - 暨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

微信的奇妙广告际遇

在微信朋友圈收到法拉利汽车,GUCCI新系列推广广告之后,我对我的大数据用户画像产生了好奇。attachments-2020-11-trT0umhJ5fb664b41237d.jpg


按照学习到的程序化广告的受众定向原理,用户标签在积累用户一定量的行为数据后,会越来越精准。但是微信作为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APP,对于我的定向,竟然离谱到这种程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的用户画像成为了能够买的起法拉利和古驰的有钱人???)


最近有去麦当劳,用了小程序点单,并且领取了互动赠送的免费咖啡券。在那一天,微信朋友圈我收到了瑞幸咖啡,以及麦当劳咖啡的广告。突然,微信朋友圈广告变精准了。attachments-2020-11-afvM9pIX5fb6647aaf17a.jpgattachments-2020-11-ebMUbtbd5fb6648f688a0.jpg

为什么??

将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思考,我认为是我使用微信的习惯使得前后广告投放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差。日常生活中,微信对于我来说更多是社交工具,支付工具,了解信息的工具(公众号)。其他功能,诸如各类小程序,一些游戏功能的使用十分稀少。这一特点使得微信很难获取我的行为数据。而在我使用了小程序之后,微信获取了我的这一行为数据,也让广告的针对性更强。

思考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对于微信的隐私保护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微信可以轻易从用户的聊天内容中获得较为直接的行为数据。聊天内容如果用在定向广告的投放,就像关键词对于搜索广告,精度很高,能得到很高的效率。但是微信并没有这样做,我认为这首先是对用户隐私的尊重,其次是对用户使用体验的保障。作为用户隐私较为直接的接触者,微信有义务做到这一点。


但作为需求方,对于朋友圈广告的投放效果,我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使用习惯和我相似的用户,这些不相关的广告投放,对我来说是无用信息。这点对于一些效果广告的影响较大。品牌广告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小。因为朋友圈广告的突出特点是一条广告可能朋友圈里的其他人也能看的到,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聊天,对于品牌的宣传是很有效的。

微信并没有塑造一个精准的我的画像,但是我很好奇,在其他的app上我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因此我去了知乎。


 我在知乎刷广告

知乎的广告和朋友圈广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和内容有比较好的融合。我从遇到的第一条广告开始看,看一条屏蔽一次,然后继续往下刷,不回到顶部刷新。


不得不说,知乎对我的定位要明显比微信朋友圈精准。这是APP种类带来的差异。知乎能够通过我看的内容,搜索的关键词对我的需求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但也只是比较准确。


在有记录的广告里,我收到了脱发,考研,旅行,编程,家具,创业找办公室,员工管理,拼多多,经理培训,心理咨询学习,出国,找工作,搬家,祛痘,阿里云,本科双非出国深造,美容,白斑,CPA教程,soul,留学,学催眠,英语四级,香港人才引进,情感咨询app,保险,这些种类的广告。列出的内容中,脱发,考研,员工管理,美容,出国留学等内容在我点了屏蔽之后依旧出现,有的是同一广告主,有的是不同广告主。

attachments-2020-11-AaNpd7JW5fb664c4f0fce.jpg

在我收到最后一个保险广告之后,广告开始重复,我收到了我之前收到的第一个脱发广告,然而这已经是我收到的第三次脱发广告,而后继续刷新,收到的广告少有新的出现。

我不太明白这里面的投放原理。但是我觉得对于广告主来说,这样的广告投放对我几乎都是无效的,并且一些广告让我非常反感。

思考

首先,我收到的广告投放几乎是只针对单一标签来投放的,而且时效性很差。针对单一标签,是指这些广告对我的针对性十分片面,甚至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拓展。我搜索过编程内容,那已经是半个学期前了,当时我收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培训广告,都点了屏蔽,这么长时间以后,我又收到了同一种类的广告。

另外,屏蔽广告这一功能并没有什么作用,这让我重复收到我明确表示不需要的广告。我认为这一点可能会让用户对该品牌反感,而且浪费了广告主的广告费。

我在知乎所遇到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当然不排除是因为我这样比较极端手段刷广告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遇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用户反馈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较长的延迟。


总结


通过两个平台的广告经验(指狂刷广告),我觉得程序化广告的投放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结合使用,不能只根据片面的标签来投放。此外,一些投放需要考虑根据投放媒体具有的特点,该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对已有的用户数据做一些修整。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9广告殷晓秋

attachments-2020-11-EsGxwoq65fb6a078a07bf.attachments-2020-11-A7RQwdKE5fb6a087a214a.attachments-2020-11-6G3IFELU5fb6a091783c5.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润翡

翻了下常用app和短信,有三个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广告。attachments-2020-11-RkzciuA45fb69d1096f89.jpg

第一个是网易云音乐app上的教育类广告。图上的条件:大学生/18-45岁我都符合,而且我曾经下过配音秀。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我在手机上留下的个人信息、下载记录产生的标签而精准推送的广告。不过我其实配音秀只用了一小段时间就删了。


attachments-2020-11-YTcK5mpB5fb69e1f3f38f.jpg第二个是微博上的信息流广告。微博我主要是看看热搜和关注的博主,没怎么搜过暨南大学,但去年我大一的时候微博频繁给我推送暨南大学专升本的广告。微博可能是通过我的ip地址判断出我在暨大,有了这样一个标签,但这个广告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但今年再也没有这个广告了,而是出现了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广告。相对而言这条广告对我是有一些价值的。结合教材,我觉得这就是算法内部的一种调整优化,不再是把用户标签和广告简单关联。


attachments-2020-11-EDUCfYeG5fb6a0a6d16db.jpg

第三个广告是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给我发送的短信。拼多多至今没有给我发过别的短信,只在双十一的时候给我发了这条。我现在用的手机就是华为,而且是蓝色的。但我在这部手机从没在电商平台搜过手机的信息,所以这个数据也是来自我手机本身的,而非在软件中产生的。而且挑在双十一,可以理解为一种场景精确营销,因为像手机这种相对昂贵的商品是很可能留到双十一这样的促销季买的。


对这些广告,我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数据被滥用,一方面觉得国内这些广告个性化精准投放的算法和场景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我个人感觉到冒犯多于便利。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苏静宜 - 暨南大学2019级广告学内招班

在数周课程学习后我对程序化广告的理解用简化的一个运作链就是“广告主——DSP——AdX/SSP——媒体——用户”,而其中承担进行数据运算实现精准投放并分析效果的一环是DMP。

程序化广告的智能和精准之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广泛讨论与经历体验到,所以我想说一说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

以暨大“招生广告”为例子,我和我舍友最近在很多应用上都看到了暨南大学教育学院自考成考的信息流广告或推广,如抖音、微博、贴吧甚至b站也有。但实际上我知道的教育学院有部分是外面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与学校全日制统考招生教育有较大区别,宣传与实际有较大差距。但是暨大自考成考专升本的推广广告真的十分频繁出现,出现数量与频率远大于学校其他正常的相关消息。相关广告在当时我高考后了解学校后就开始出现,从当时到现在我在百度、微博、贴吧、知乎上搜索暨大并浏览很多相关信息,算法应该就基于我的浏览记录或者输入法记录或是地理定位给我们贴上标签:想报考暨南大学,然后反馈到需求方平台。并且以我在新生群的情况来看,众多新生都有看到过所谓“教育学院”的招生广告,这不仅对于新生来说容易造成误导,对学校声誉形象可能也有一定不良影响。在抖音上这些广告是在推荐里被刷出来的,但是我看的很多都是宣传面向上班族的,其对于用户年龄就没有定位错误,b站里则有几次是以信息流形式出现(我个人猜测竞价类型是PDB,结算方式是CPM?):微博、贴吧与知乎更多是需搜索相关信息后才会有相应的广告推广。这些广告大概率是机构所为,但是面对广大全日制统考的本科生来说反复推送这些广告是完全无效的。

attachments-2020-11-vzVnsoWp5fb6dd5ba11f2.png(这个截图视频是主动搜索的,因为平时看到的时候没有截,但平时就是以这样形式出现在推荐里)

另外我觉得算法存在的不够智能之处有比如说淘宝在我想购买某种东西搜索过后,它会给我推荐很多同类相关产品,但是当我下单后它仍一直给我推送这类商品,继续推送就没有意义了。

再另外我感觉有一点问题的是: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里通常会有很多做任务换取红包或奖品的活动,任务形式最通常的就是浏览关注店铺与商品,但其中很多店铺与商品并不在我考虑范围即我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但我的这一行为又被算法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在朋友圈信息流里看见该品牌广告 ,这也算一种浪费吧。

程序化广告是高效利用资源,最小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高级广告形式。现在流量变现重要一个路径就是把自己作为拥有流量的媒介平台以出售广告位资源。但是在个人隐私权呼声越来越大、对铺天盖地的推广广告越来越厌烦的现在,夸克诞生了。作为一个几乎没有广告的纯净的搜索引擎,我非常好奇夸克的盈利模式与其日后发展方法。但是通过其他业务所得的盈利,远不及广告交易所获的盈利。因此作为用户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程序化广告在目前在广告投入与获利中占比巨大,发展会更加迅猛。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计算广告如何提高“情商”与“道德”

在美国facebook的调研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跟踪他们行为进行广告投放,主要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利用好数据,没能把这些数据价值转换为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体验。

小A因为男朋友爱打游戏“王者荣耀”而忽略自己,与男朋友吵架,向闺蜜诉苦,在聊天中反复提到“游戏”二字。第二天,从不打游戏的小A在朋友圈里被精准投放了腾讯游戏的信息流广告。原本就怒气未消的小A看见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甚至想去广告中的腾讯游戏文创节砸场子。

attachments-2020-11-q2UPgS3l5fb7175d46071.png

当晚,小A失眠,在手机浏览如何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第二天上课没精打采,于是对旁边的同学说:“好困,我再也不熬夜了”。于是,朋友圈又为小A推送了雀巢咖啡的广告——你全年的咖啡,雀巢包了!然而小A其实是个养生主义者,平时很少熬夜,对于咖啡因也一向是拒绝的态度。雀巢这次“见缝插针”的行为,更是大大加重了小A对于该品牌的抵触心理。

attachments-2020-11-w01tGtJ35fb71afc40b79.png

可以看出,许多所谓的“个性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个性化。

用户在聊天中提到某产品,就在朋友圈对其推送某产品广告——这不仅仅暴露了侵犯隐私问题,还过于随意,缺乏严谨分析与深刻洞察,甚至可能激发用户对于该产品/服务的严重反感。


针对以上两个失败的投放案例,我呼吁计算广告应该从“情商”与“道德”两方面下些功夫,以提高其宜人性,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而非盲目追求变现,引发反感和不安情绪。

其一,企业将知情权和控制权真正交给用户。减少形式主义,给予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安全感,让用户自行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选择。

其二,即使得到了用户的许可,投放广告时也应当真正为客户的身心健康着想。一些容易引发上瘾的产品/服务,应当适当减少其广告推送。

其三,投放广告需要基于对用户更细致与深刻的洞察。不能“断章取义”,而应当利用技术分析用户提到关键词时的语境以及用户对于该关键词的态度,结合用户画像进行推送,避开易引发用户反感的内容。

当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道阻且长,计算广告还需要在技术与人文两方面都不断下功夫。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沈思涵 - 19广告内 沈思涵 2019052508

本学期我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选的课题正好是研究当下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广告,在这个过程中也了解可不少相关的文献,所以想先从信息流广告这种形式来谈一谈大数据环境中的互联网广告。我认为信息流广告应该是当下我们这群庞大的移动终端设备用户群体最能接触程序化广告的地方了

  根据《2019 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 2018 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达到了 7.37 亿人,且预计将在今年达到 8.2 亿之多。 这片市场红海离不开背后程序化广告实现对用户的精确触达。基于如此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我直观地认识到了在社交媒体投放程序化广告对于广告主而言是如此意义非凡。信息流广告市场的表现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发展之快速——信息流广告在 2018 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1090.4 亿元,发展速度保持高位,预计 2020 年规模将达到 2500 亿元。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到广告投放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程序化广告还有助于广告主在后台科学检测传播效果,进而修改广告运营策略。

下面是便我个人对自己部分常用社交软件信息流广告的体验评判——

以下前三张图片是最近出现在我微信朋友圈的三则信息流广告:

attachments-2020-11-fqaZYKCL5fb75652abded.jpgattachments-2020-11-GczhxEyJ5fb7565a03855.jpgattachments-2020-11-MnV6sSz35fb75660dc1ad.jpg

对于第一则游戏广告,个人完全没有兴趣;而第二则广告个人则十分疑惑自己为何会被确定为奢侈品的目标客户;第三则广告则相对属于我的购买领域(近期有浏览鞋子的记录)。总体而言我认为这三则微信朋友圈程序化广告的投放精准度并不高,显然在用户标签化精确度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下面是三则个人在微博遇到的信息流广告——

attachments-2020-11-s2ZB7ZwA5fb75678cbdf9.PNGattachments-2020-11-j4SWDYvu5fb7567f9bb6f.PNGattachments-2020-11-1ZxCMvGc5fb756874bb46.PNG如果说微信最后一则还勉勉强强,那么微博这三则信息流广告在我看来便是全军覆没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流广告在投放精确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我认为广告主是需要正视这种投放偏差的情况,毕竟现在信息流广告同质化非常严重,而随着用户越来越熟悉这种类型的广告,新的广告回避的心理便会抵消原生性带来的优势,那么不精准的广告投放对用户而言自然成为了侵扰。

接下来则是浅谈一下个人对隐私问题的看法,之前韵博老师在课堂上就询问过我们对与广告追踪技术的看法,当时我选择了乐观和欢迎的态度。因为我认为技术本身是安全无罪的,而我乐于通过分享一些个人的信息,从而换取广告、商品精准投放带来的便利。当然,用户的隐私不能被无节制地赚取,广告追踪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准绳来制约,这种根本上服务于资本的技术必然会走向极端,我一直相信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个人相对而言已经属于对个人隐私非敏感型的消费者,但我确实发现身边有不少人对于接收到精确投放广告时会产生反感和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心理。科技还是需要让位于人文主义的,所以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这样心理,技术的使用者就需要反思自己技术的利用是否构成了对用户的侵扰。毕竟这种隐私侵扰是典型的广告回避心理因素,从而会让广告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当下用户还是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要真正解决这种问题的我想应该是需要把主导权交还给消费者,消费者自己来把握个人信息曝光的程度,而服务提供者应该避免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即用户若不遵循隐私政策便不能使用产品服务。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