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现象:与朋友聊电话后,再逛淘宝会发现淘宝会出现在电话里提到的产品的相关推荐。不禁引起我的注意,自己是否有被监听的可能和危险。
还有就是在一个平台搜索过的关键词,总会在其他软件推送给我相关话题或是相关产品广告的推广。这是因为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数据库可以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受众细分化和小众化,从而使得受众由分散到集中,精准锁定目标和潜在消费人群,改变传统广告时代普遍化受众的局面,实现广告传播的精准化,提高广告的效果。从计算广告的课程中,我得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是能够利用用户的浏览记录、用户 ID、社交网络数据等进行用户识别,从而可以对用户行为习惯、消费习惯、购买习惯等进行分析和标签化,精准勾勒用户的性别、兴趣爱好、地理位置、偏好指数、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社会属性等主要信息数据,从而实现精准画像。
互联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信息流广告。什么是信息流广告,说通俗一点就是出现在你手机App一些信息中的广告。除了题主提到的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微信朋友圈这几个信息流平台外,你还会在许多App上看到类似的。
我们可能只是随意的在淘宝或者百度等具有搜索功能的平台上输入了一个关键词,或者查看了一个平时没有关注的内容,却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日渐频繁地接收到同样的信息。我是一个网上购物狂,因此,当我在淘宝或者小红书上,我会强烈地感觉到一旦我检索了某样东西,就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接收到的频率从0到1,从1到100。记得前段时间抖音上非常火热的高粱饴,虽然我从来没有打开过抖音也没有查看到相关内容,但自从我第一次在小红书上打开了高粱饴的视频,就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相关视频,淘宝也开始推送相关内容,直到我下单了第一单高粱饴。这大概就是互联网广告的魅力。
有趣的现象:618前一周在淘宝看中一款鞋子,但是很可惜因为它优惠力度巨大,早早就已经开始缺货,然后因为很喜欢,我翻遍了品牌的官网、淘宝、京东甚至是闲鱼这些平台,还是没货。但我还是把这双鞋子加入了我的购物车,偶尔打开淘宝看看它有无货,结果就是一直没货。
之后的几天,陆陆续续在自己的手机豆瓣看见淘宝这款鞋子的信息流广告,电脑开机的时候看见桌面的小广告贴片和打开浏览器看见的网页广告都是这款鞋。直至现在我打开淘宝,首页上也能看见这款鞋的推荐。通过记录我的点击行为和浏览行为,程序化广告非常精准且迅速地找到了我,这款鞋的潜在消费者。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这款鞋全网缺货了,我看到广告时,我不仅不会点击,甚至会有些消极情绪。大数据助力广告精准找到了它的目标消费者,但在我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它却没能够为我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
我们可以看见大数据助力互联网广告智能化、精准化。但是这一事件引发我的思考,这一精准投放的精准度还有很高的优化空间,除了细化目标用户的定向标签,实现更为精准的人群匹配,未来,它还可以尝试在广告中直接体现更为精准的品牌或者产品的销量、价格、运输产地、运输事件等等信息,直接让广告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让广告成为购物平台本身。换言之,就是在实现人群匹配的同时,实现产品信息的精准化匹配,广告投放系统中的素材,可以更新为动态变化的厂商数据库,后台可以通过动态数据与基本素材的合成,直接制作最新最准确的物料投放到目标用户中,而不仅仅是投放已经信息固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
A,互联网公司程序员,30岁。当他打开今日头条时,他发现广告页中显示的是一个跟“脱发、增发”的广告。B,职场女性,24岁。同样在打开今日头条时,她发现给她推荐的则是一款刚刚出新品的“SK-II神仙水”广告。 所谓的“精准投放”,便是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相关的广告推送。正如上面例子一样,一名30岁的男程序员在高压的工作下很有可能会面临脱发的风险,因此他便是是脱发广告主的首选投放对象。而相比之下,24岁的职场女性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貌打扮,SK-II神仙水的广告主或许认为推荐护肤品给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购买的是受众,而不是广告位,广告的策略是从受众匹配的角度出发。“千人千面”的精准投放要求需要广告主以用户为中心,定位目标人群。广告位对于精准投放来说只是一个次要条件,广告主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广告是否能投给“对”的人。在先前传统的互联网广告中,广告主购买的是广告位,而现在程序化广告购买的是“人”,是被贴上了各种定向标签的目标人群。这些标签可能是用户的设备型号、使用时间、兴趣爱好等不同的组合。 而查阅资料后可得到:透明程序化这是目前品牌广告主最关心的一点,透明度跟需求方对供应商的信任度紧密联系着。例如:宝洁全球宣布给数字营销费用加以限制条件——采用MRC广告可见性标准。这要求着平台必须支持第三方验证,并向“透明的代理合同”迈进,加之合作伙伴必须获得TAG(Trustworthy Accountability Group)认可。由此可见,透明程序化将成为品牌程序化广告购买的大趋势。进行程序化广告投放时,应在不同环节采取相应的透明措施。同时这也成为互联网广告得益于技术迭代,在供给端、需求端以及整个产业链都会带来变革。
今天在检查时发现,不知道为什么之前回答的答案不见了,只能换个答案答一次,
在我看来大数据下的互联网广告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精准的广告投放。这也是我在计算广告课上学到的,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找出适合广告商的受众,通过竞价或是购买来从不同渠道对消费者进行投放。在筛选过程中,广告投放者需要通过已有的信息构建出较为准确的数据模型,推断出信息主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越精确的模型,广告投放效果也就越好。
为什么我妈的抖音广告和我的不一样?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所有人的抖音开屏广告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推荐给我的广告大都是化妆品、平价的服装品牌或是无处不在的朴朴超市,而我妈妈的抖音广告却是珠宝类、汽车类、教育类。在了解到互联网广告后,这个问题才得出答案。我妈的关注、粉丝、以及感兴趣的内容,甚至从别的app都已经被平台摸得一清二楚,他们的构建模型下,我就是一个普通女学生,而我妈是有孩子的中年妇女。面对两个不同的受众,平台将广告权也卖给了不同的广告主,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精准投放。毕竟给我妈推荐少儿教育代表推断还是有所偏差。
大数据时代下的广告更像是传统意义上住在我们互联网上的蛔虫,在选修程序化广告和了解这门课程与相关概念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对偶然谈论到或者模糊印象的商品或游戏概念等突然被推送的经历,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在这最初四号没能带给我科技发展的便利感,反而更多的是深深的不安。
再后来的接触中一步步了解何谓精准定位,大数据时代下就连推送广告也变得复杂,各类的标签用户画像与竞价模式,快速的投放与线上渠道。当初次窥见程序化广告的发展脉络,也就自然的懂得每次收到各类推送背后的逻辑。
广告的发展需要精准的程序化来实行,这点是已被证明的盈利方式与正确轨道毋庸置疑,而在实行其中涉及的各自隐私问题到现在却已经处于争论状态,人类作为不断有各自欲望进步与发展的物体,其兴趣定然也会止步不前,但现有的推送模型与用户画像的模式,却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部分群体的潜在的探索可能,喜欢某类游戏或商品就不断的设计单一的信息茧房,在可看的数据显示不仅消费者群体容易审美疲劳,厂商的投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好在这一点随着近年技术发展的迭代已经颇有改善,加上以苹果为首的科技公司进行“广告代码默认关闭”的政策实行,类似的讨论与进步也会持续,过于提防所谓的“资本主义陷阱”并不可取。大数据下的广告终究是服务于消费者群体,我想未来的发展自由与便利会逐步走到互相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完成程序化广告的最终目的